寵物是我們的家人,我們都希望心愛的家人能保持身心健康,在所不惜為毛寶貝打造最適合的環境、滿足牠們的需求。然而,毛寶貝不是人類,在適應人類社會的過程中,可能會有許多行為表現,身為飼主如何解讀這些行為背後的機制?「解讀」如何幫助我們更了解、尊重毛孩家人?
雖然狗狗貓貓已經馴化家中寵物,但牠們仍然具有來自本能的需求和生存機制下的原始驅動力。食物、水源、安全和社交結構…等,是動物的基本生存需求,可以以此解釋許多行為背後的原因。例如,貓咪抓傢俱、樹木和地毯並非只是為了「磨爪」—更是一種標記領土的行為。爪子散發的費洛蒙(化學信號)告訴其他貓:「昨天我在這裡喔。」抓痕的高度和深度也可以是一種視覺信號—告訴其他貓,留下這些痕跡的貓有多大、強大。而狗狗有追逐、挖掘和磨牙的本能需求,「懲罰」不能有效地阻止這些行為,然而可以透過打造環境、增加互動來滿足牠們的本能需求,以減少毛孩的困擾行為及壓力。
◾
在動物的觀點裡,牠們將世界分為兩個類別:安全還是危險,這決定了牠們對事物、環境的不同行為表現。寵物視為不安全的事物,將會觸發本能的戰或逃跑反應。再來,寵物會預期對情況是否有積極、消極或中性的效果,進而對其表現回應,例如郵差遞送郵件時都會餵食你的狗狗投小零食,或者撫摸貓咪,那麼你的寵物將會產生積極的聯想—郵差等於美味的食物和撫摸。那麽你的寵物就更有可能積極執行有助於接近郵差打招呼的行為,以便可以得到零食或撫摸。相反的,如果郵差每次送遞郵件時都帶來負面影響,寵物將會表現任何能避免接近郵差的行為。改善方法是:讓寵物將某情況解釋為「無意義」或「無所謂」,如果郵差來了,既沒有好事也沒有壞事,則沒有必要浪費精力接近或郵差。
我們很容易預設毛孩的行為背後是因為某種「感受」,例如:家裡的貓咪亂大小便,是因為養了一隻新的小貓。然而,「擬人化」的預設是在投射人類的道德和理想。事實上,貓咪是沒有存在「惡意」情緒的,並不會出於惡意地亂大小便來表達憤怒,更有可能的是在告訴你環境上可能有什麼不對勁。學習不要將人類的情感或反應投射到毛小孩身上。從牠們的角度看待事物,而不是人類的角度。
寵物是我們的家人,對於家人,我們需出於全然的理解及尊重,以減少相處間的摩擦、增進彼此情感。除了學習以毛孩的角度看待牠們,也值得我們向毛孩學習的另一哲學是—牠們活在當下,毛孩們會因為得到你的關注、一塊零食而開心不已,因爲環境帶來的安全感放心呼呼大睡。虛心向動物學習、全然尊重,不只為毛孩帶來快樂,也為人類上了一課珍貴的生命教育。